(台灣當選總統賴清德與當選副總統蕭美琴在勝選後召開國際記者會)
你曾經被問過「不能答」的敏感問題嗎?
所謂不能答、很難答的敏感問題,不只會出現在媒體訪問、談判桌、會議室,也可能出現在飯桌、酒局與生活中。提問者可能是你的競爭者,刻意在重要人士前問你問題,等著看你如何應對;或許是盡職的記者,追根究底本是他的工作;也可能是對手派來的刺客,期待你失控、失言,好拿來當成製作短影音的負面素材。
這也解釋了為什麼當一個人職位愈大、責任愈重,遇到敏感問題時,就愈需要考慮大局來選擇最恰當的回答方式。甫於台灣總統大選中勝出的賴清德先生,在其勝選之夜國際記者會上的表現,就是一例。當時彭博社記者提問:「當選後台海危機恐加劇,半導體等高科技先進產業將遭受更多風險,該如何減緩衝突帶來的風險?」對此,賴清德的回應是:「在全球智慧化的時代,半導體產業是非常關鍵的產業,台灣的半導體產業固然是台灣的優勢,也是對世界的責任,當然也是因為台灣的半導體產業也是世界共同的資產,因為半導體產業是一個全球分工才有辦法成就的一項產業,所以不僅僅台灣會珍惜,我們也希望中國跟國際社會都能夠一起來珍惜這個產業。」
你認為賴清德的答覆好嗎?或許有人會認為他答非所問,然而在我看來,他回答的方式是個不錯的策略。
就如美國國務卿鮑爾的名言,「不是回答你被問到的問題,而是回答你想要回答的問題。」確實,當你面對怎麼答都不對的敏感問題,與其直球對決,四兩撥千金巧妙帶過更是好策略。畢竟直接回答有極高機率會引火上身,雖然答非所問的策略也必然會遭受質疑,但兩害相權取其輕,後者的風險相較之下仍是相對少的。
我就以自身事件來舉例。那是2017年,蔡英文總統在國慶典禮致詞時,一陣強風把她的頭髮吹得凌亂,意外成為新聞焦點。當天我正好上媒體通告,主持人在現場節目中問我:「這樣是不是很難看?」
然而對於公眾人物的形象,我專注的一直是怎樣的形象策略對其目標有助益,而非對其外表加以議論。所以當我被問到這類問題時,心中思考的是:如何在不批評當事人的前提之下,用我的專業提供對他,甚至對觀眾都有助益的見解。
當時我是這樣答的:「與其討論蔡總統的頭髮,我想觀眾朋友更想知道的是:自己要怎麼避免這樣的狀況?答案就是要為自己找出一個不怕亂的髮型…」接著,我繼續從專業的角度,與大家分享選擇職場髮型的方法。
訪問後,從主持人與觀眾的反應看來,比起在總統的髮型上面著墨,這樣的回答反而更有價值。其中的技巧就在於:用一個新的議題,來取代原本的議題。
讀者不妨將此公式句型記下來:「與其談【原本的議題】,我想大家更關心的是【XX議題】(或:我更想談的是…/我想先釐清一個觀念…)。」此處需要留意,你接下來提出的新議題要是更宏觀、更有價值的,如此,方能成功地將大家的注意力轉移至新議題上。你會發現,當新議題對大家的吸引力更強,原提問者通常也就不會繼續追問,畢竟堅持如此,反而會顯示出雙方視野與氣度上的落差。
英特爾創辦人安迪葛洛夫(Andy Grove)曾說,「爛公司被危機打敗,好公司度過危機,偉大的公司藉助危機,變得更好。」對公司如此,對於個人也是如此。當你被問到敏感問題,其實就像迎面而來的逆風,只要看透其中關鍵並運用方法,就能不被逆風侵襲,反能順勢乘風而起。
—本文首刊於《商業周刊》第 1893期