你喜歡被讚美,還是被批評?
你敢直接問老闆「我哪裡可以做得更好」嗎?
如果你一想到「被批評」,就會覺得壓力很大,或許以下這段故事會改變你的想法。
讚美不一定真心,但批評一定是真心
我的一位朋友是企業的高階主管,最近回到學校念EMBA。在聚會上,他很開心地與我分享,「Zoe,我上禮拜報告被教授電!」我好奇,怎麼有人被當眾批評還這麼興高采烈的?他回答,平常都是他在電別人,好不容易重返學生身份,又能被批評指正,不僅覺得很新鮮,也備感珍貴。據他所說,該堂課的教授是出名的嚴格,總是不留情面直接批評,即使是企業大老闆、高階主管,若報告得不好,照樣會被電到飛起來,然而即便如此,大家還是擠破了頭想上這位老師的課。
「別人的讚美,不一定是真心話;可是別人的批評,一定是真心話!」他說。正因為教授直接批評他、給他回饋與建議,他才得以了解對方真實的想法,藉此精準地做出改進。因為他很清楚自己的能力在哪裡,因此希望別人可以把讚美鼓勵的時間省下來,直接給予批評回饋,這樣進步才會快。
讚美是按摩,批評是開刀
或許可以這麼說:讚美就像按摩,批評則是開刀。讚美鼓勵的話語,聽在耳中很舒服,它對於最近信心較不足的人,能產生療癒的功效;而一般人聽了,也會產生強化、重複被讚美行為的效用。然而,讚美最多只能讓一個好的行為被重複,優秀的人繼續保持優秀。如果想要突破舒適圈,從「優秀」邁向「卓越」,光靠讚美往往效果是有限的,「批評」才是真正強大的推力!
被批評並不好受,也不是人人都有本事「承受」批評。它就像開刀,一針見血、疼痛難當,但是卻指出了另一種思考、另一種做為的可能性—即使當下難以立即接受,但之後的某個時刻再度想起來,你會發現:讓自己耿耿於懷的批評,往往有其真實性在。
批評是「要」來的,而「要批評」更是一種本事
這位朋友的經驗,恰好反映出為什麼許多專業工作者在事業到了一個階段後,經常會想回學校念書或尋求進修—因為我們內在都渴望有人來鞭策、批評、指點、刺激我們進步的動能。然而,這件事難道只能在學校裡發生嗎?其實不然。
當你有正確的心態,職場就是最好的修練場。或許職場沒有現成的「老師」,但是請不要忘記,每一位前輩,包含主管、老闆、學有專精的同事,都可以成為你的老師,而要他們成為你的老師,給予批評、回饋、建議,光是被動等待是沒有用的,你得主動去「要」!
是的:批評,是「要」來的。畢竟,成長是你自己的責任,不是他人的責任,大家手上的事情都很多,如果你不主動,沒有人有義務逼你前進。所以能夠引導前輩把心中真正的想法說出來,是一種難能可貴的本事—因為前輩的批評建議,即使只是幾句話,卻凝鍊了其多年經驗的見解,是職涯之路上非常珍貴的資源。
到底要如何成功有效地讓前輩願意給你批評回饋?你可以參考以下三個重點:
1. 即時性
要批評,首重「即時性」,最好在事情做完之後馬上詢問!例如在簡報後直接詢問主管「剛剛在台上報告的某部分,我覺得我講得不夠到位,想請教您覺得我如何做調整比較好?」。
為什麼即時性很重要?因為對日理萬機的老闆、主管、前輩而言,注意力是最稀缺的資源,若你在事情發生後立即尋求回饋,他們通常能快速地給予建議;然而,如果你當下不問,卻拖了好幾天再詢問,等於還得勞煩對方在腦中「重新開機」,特意回溯你當時的表現,不僅很「耗電」,也不一定記得完整,此時能給出的建議自然也大打折扣了。
2. 有餘裕
當然,除了即時詢問之外,也別忘了看時機、看場合、看對方的心情,也就是他當時的「餘裕」!所謂的餘裕,不光是指時間的餘裕,也是腦力的餘裕。有時老闆主管不是不想給建議,是剛好正在忙碌,暫時無法將腦力花在這件事上;而等到手邊的事情忙完,也忘了當時的具體狀況。
如果你的主管真的很忙,可以先將想尋求回饋的地方摘要下來,並且自己先思考過可能的問題點,幫助主管能快速回顧當時的情況,並給出建議。
3. 厚臉皮
當別人給予回饋時,臉皮要夠厚、要耐得住痛,千萬不要人家講兩句,你就玻璃心碎滿地。畢竟,要開口給建議,其實是需要「被討厭的勇氣」的—當對方真心給出批評建議,你卻面色凝重、情緒低落,對方也會因此受到影響,認為你的心理強度無法承受批評建議,慢慢地即使心中有想法,也寧可不告訴你了。
最後,我也想提醒所有企業領導者們:請在公司中創造「歡迎批評」的氛圍。讓批評變成一件好事,成為團隊快速聚焦目標的助力。讓部屬們不再需要揣測老闆的想法,而耗費大量時間;也讓主管們不需因為不好意思開口批評,而只敢溫柔鼓勵,卻不敢說出真實的想法。當我們不把「批評」看做一件壞事,而是成長的資源,讓團隊成員之間能夠直接對話,大方地互相給予批評、接收批評,就能快速帶動整個團隊的正向成長。
延伸關鍵字:職場溝通、領袖魅力、說話技巧、溝通、講話表達邏輯、Public Speaking、Professional Ettiquette、Leadership、Conference Ettiquette