(圖說:烏克蘭總統澤蘭斯基日前於美國議會進行視訊演說,結束後獲得全場起立鼓掌。)
視訊演講,可以讀稿嗎?對外國人溝通,該使用翻譯還是直接用外語講?以上這兩個問題,正好都能在三月十六日烏克蘭總統澤蘭斯基(Volodymyr Zelenskyy)對美國議會的視訊演說中,找到解答。澤蘭斯基的政治決策自有公評,然而不可否認的是:在此危機時刻,演員出身、熟悉鏡頭語言的他,確實能有效率地將心中的感受與使命,傳遞到視訊鏡頭另一端的各國元首、議會與人民心中。以下就讓我們以這場演說為案例,針對這兩個議題深入解析。
目錄
Toggle你不是不能讀稿,而是不能不會讀稿
你或許也曾經歷過「背稿」的苦處:背了半天,上鏡頭時卻因為想著稿子,而眼神飄忽、表情僵硬,無法自然表現。大家之所以執著於背稿,是因為在鏡頭前讀稿常被認為是不專業的,然而,你不是不能讀稿,而是不能不會讀稿!
澤蘭斯基在這場演說中,從頭到尾都讀稿卻不顯生硬,反而強化出慎重的感受,其中關鍵有二:首先,無論是逐字稿或是重點小抄,與其偷瞄,不如大方讀稿。因為當你需要看小抄卻又不想被發現時,會快速地瞄一下稿子,然而這樣的動作不僅缺乏大將風範,讓你看起來不夠光明磊落,在鏡頭上也是藏不住的,更別說若你的影像還被投影在大螢幕上,那更是昭然若揭。其實讀稿並不是一件壞事,如果讀得好,甚至能展現出你對此場合的敬意,所以大可不必遮掩,大方從容地讀就可以了。
第二,澤蘭斯基並未頭也不抬地埋頭苦念,而是在關鍵字時抬頭看著鏡頭,與觀眾建立眼神接觸,更重要的是:適度停頓。這不僅強化重點,也持續維繫住他與觀眾之間的連結,這也是他雖然讀稿,卻能讓觀眾專注力維持在高點,直至演說結束的關鍵。
你可以這麼做:在稿子上將希望強調的字句標示出來,藉此提醒自己在此時要有眼神交流與停頓,如此方能傳遞出重點訊息。你會發現,僅僅做到這兩件事,就能讓你的遠距溝通效果大幅提升。
用對方的語言,觸動共感神經
很多人會因為自己的外語能力不流利、有口音,或擔心說錯而傾向於倚賴翻譯。到底什麼時候該用翻譯?什麼時候該用外語?在這場演說中的前半段,澤蘭斯基使用烏克蘭語配上同步口譯。然而到了演說的末尾,他卻改用英語:「我快45歲了,然而當我知道有上百個孩子的心臟停下,我的年齡也停下了。如果無法阻止死亡,我看不見生命的意義。」
既然備有翻譯,他大可以全程使用烏克蘭語,為什麼刻意切換聲道?因為前半段的溝通重點是「講理」,透過翻譯,能夠確保外交訊息與數據皆精準傳達;而後半段的溝通重點是「講情」,而使用對方的語言,不僅能確保對方聽見最原汁原味的聲調與情感,更能直接觸動對方的心,喚起心中最深處的悲憫與共鳴。澤蘭斯基的英語稱不上完美,所使用的詞彙也很簡單,然而只要情感夠真摯,仍然能夠讓人感同身受,達到溝通或說服的效果。
因此建議領導者們:是否使用外語,應是你的主動選擇,而不是被動接受。對於理性、資訊訴求的內容,使用翻譯能確保精確性;對於感性、情感訴求的內容,使用對方的語言能夠更快速地引起共鳴。要如何組合運用,則端看溝通形式與目的而定。
—本文首刊於《商業周刊》第 1795 期