(圖說:2025年5月25日,曾獲14屆法網男單冠軍的納達爾出席法網為其舉行的退休致意儀式。)
你曾在公眾前落淚,或者在員工面前哭泣嗎?你是否也曾因流下眼淚而道歉,甚至害怕人前流淚會被認為抗壓性低,或因此被貼上「情緒化」的標籤?
最近兩起與「哭」有關的公眾事件,引起了截然不同的反應,恰好可以讓我們分析討論:對領導者來說,哭是可以被允許的嗎?
2025年法國網球公開賽的致敬儀式中,「紅土之王」拉斐爾·納達爾(Rafael Nadal)淚灑球場,告別長達20年的職業生涯。他回顧一路走來的歷程,感謝球迷、教練、對手與家人,讓在場眾人也熱淚盈眶。
同年3月南韓演員金秀賢在記者會上,針對與已故女演員金賽綸的爭議事件公開對粉絲道歉並落淚,卻引起廣泛負面評論。許多網友認為他的情緒展現過於誇張,質疑其真誠度。

(圖說:2025 年 3 月 31 日,韓國演員金秀賢在首爾舉行記者會,期間數度落淚。)
為什麼同樣是公眾場合落淚,兩者卻得到如此不同的回應?原因之一就在於:眼淚,是群眾情感的放大器。
對喜歡你、支持你、與你立場相近的人而言,眼淚具有強大的感染力,能拉近距離、激發共鳴與支持;但對於立場不同或對你本就存疑的人來說,眼淚不僅難以引起同情,反而可能加深負面觀感。
因此,領導者「哭或不哭」之間的關鍵,往往不只是個人因素,而是取決於群眾觀感——當群眾對你的支持度高,情緒表達的容許度也高,甚至可能進一步加乘好感。但若支持度本就偏低,情緒反而容易被放大檢視,並產生反效果;在這樣的情境下落淚並不討好,真正該做的是穩住情緒,避免讓情緒成為主角。
目錄
Toggle兩招避免情緒失控:擬講稿、深呼吸調息
首先,你不需要為眼淚道歉。領導者也是人,當然會有情緒,關鍵在於在什麼場合展現?又要怎麼展現?畢竟一場有效的溝通,從來不是單靠理性,而是理性與感性並行而成,而眼淚,只不過是溝通過程中衍生的一種自然副產品。溝通中的情感流動是自然且健康的,只要不失控、不亂流,它反而能成為一股力量,讓你的溝通更真、更強大。
然而,不是每個人都有能力邊掉淚、邊講話。如果你知道自己在重要場合可能會被觸動,唸稿是非常實用的策略—它能幫助你即使情緒激動,仍不會語無倫次—當內心翻湧,只要將注意力集中在講稿上穩定地唸完,仍能安全達成任務。像納達爾的演說,即使數度拭淚,靠著講稿的支撐,仍能穩穩說完每一句話。
當然,有時情緒來襲並無預兆,可能在舞台上、會議中或公開場合裡,這時你可以透過調息、深呼吸,給自己20-30秒重新站穩腳步。不須擔心這樣的暫停會削弱專業度—當你整理好情緒,再度回到主題,它反而能讓你顯得沉著大器。
此處也特別提醒:不論是公開或私下,許多人在看到他人落淚時,會因為感到尷尬而立刻安慰或遞上衛生紙,試圖「處理情緒」。但這樣的舉動,往往反而中斷了對方原本自然的情緒流動。建議你,比起急著介入,不如靜靜陪伴、給予空間,讓情緒自己走完;除非真的有需要幫忙(如涕泗滂沱),否則其實不需要馬上打斷。你可以參考這個小原則:在鼻涕就要流下來之前,都不需要遞衛生紙!
情緒人人皆有,關鍵不在壓抑它,而是學會駕馭它。在這個愈來愈重視真實與共鳴的時代,願你能善用情緒的力量,展現更深層的影響力與溝通魅力!
—本文首刊於《商業周刊》第 1962期
