總統大選進入最後尾聲,12/29的總統候選人電視辯論,選民都相當關注,然而這次辯論會的特殊之處在於大部分選民投票意向已大致底定,因此與其討論候選人形象對選情的影響,我更想談的是:從國際形象的角度,我們可以如何看待候選人的形象。
以這樣的立場,綜觀這兩星期以來三次政見發表與今天下午的電視辯論,我有二點觀察:
「品牌」已成標配,「品味」出在細節
首先,三位候選人在三場政見發表會的服裝顯示:各競選團隊皆掌握了「視覺重複」對於建立品牌識別、讓品牌深植人心的力量——韓國瑜的深藍西裝白襯衫藍領帶、宋楚瑜的橘色領帶、蔡英文的西裝外套和圓領內搭。然而,當所有競爭者都已具備各自的「品牌」基礎時,細節就成為決定形象「品味」的關鍵了。
細看候選人們在辯論會上的服裝,這次二位男士的服裝美中不足之點恰巧都在於「襯衫尺寸」—一位太大,一位太小。
宋主席的襯衫領圍對他來說略寬,因此領子稍微向前掉,導致襯衫領口看起來過低,在頸部前方出現了空隙。而這件襯衫的衣寬也偏大,穿上西裝後,襯衫前片布料會往前擠,讓正面也產生不平順的垂直皺褶。
而韓國瑜市長的襯衫,則因為領圍過小無法扣起,因此採取「把領帶打得緊一點,用領帶結遮住未扣上的領口」的做法。但是也因襯衫釦子未扣上,領口處的布料往下掉,而讓襯衫領口下方產生了「V形」的陰影。
雖然許多人認為,比起服裝,國家領導人的能力、格局與遠見才是最為重要的,但是我也想提醒大家,服裝本身其實也是國家形象的具體呈現,是領袖氣勢的彰顯,而其品味也未嘗不是民眾的學習對象。
而這次辯論會的案例,也值得我們自我提醒:穿衣是需要演練的。上擂台前我們往往會費心準備講稿,卻不一定花同等心思在服裝上。其實,如果經過實際穿著演練,諸如前述這種視覺上的細節缺失,是可以被避免的。
因此,無論是總統候選人,或是企業團隊領導者,在面對重大場合之前,請務必進行實際穿著演練,藉此達到最好的效果!並且,在演練的同時,更要有專業且客觀的團隊,為自己的形象360°嚴格把關。
讀不讀稿,端看談論話題而定
常常有人在問,在這樣子的政見發表會或辯論會中,到底可不可以讀稿?企業領導者在公開發言時,究竟適不適宜讀稿?我認為以領導者的層級,讀稿與否,需要看談論的主題而定。
當談到政見、數字、法條等「具體資訊」時,適度看稿是可以被接受的,並且能傳遞「認真、嚴謹、負責任」的聯想。當然,若談論主題是自己很嫻熟的主題,對給出的數據與事實有十足信心時,不看稿就更能與觀眾有眼神互動交流,也能大幅提升演說的觸動力。可是,當談到的是「個人信念、呼籲行動、激勵鼓勵」等主題時,讀槁則會大大降低原本希望能達成的影響力與觸動力 。
總而言之,讀稿與不讀稿之間並沒有孰高孰低,看稿或不看稿之間也不是yes/no的問題,而是主題與比例的問題。聽眾能容許講者看稿的比例,端看其演說的主題而定,在此提供大家一個參考值:一般而言若想與觀眾建立連結與互動,在談話中至少需要60%的時間是有眼神交流的;也就是說,講者的目光最多只能有40%的時間是聚焦在稿子上。
以上是我以國際形象的角度,對三位總統候選人的觀察。雖然選舉已進入最後階段,候選人形象對選情的影響有限,但這次辯論會仍不啻是一個很好的機會,讓我們重新思考:到底一個未來將代表台灣社會的領導者,在形象策略上具體可以做到哪些細節,讓自己名符其實、內聖外王,每一次出現,都能為台灣加分,讓台灣在世界舞台上發光發亮。
延伸關鍵字:領導者形象、國際領袖形象、專業穿著、西裝、領帶、個人形象顧問、形象策略、Business Formal、Leader Image、Professional outfit、Dress for succuss