fbpx

形象好文

「有感」的溝通讓醫療業不同

有個朋友日前因自己4歲的小孩遇到視力障礙而求助眼科,檢查後醫生說孩子的視神經傳導有問題,可能有腦瘤發生的機率。朋友聽見後十分著急擔憂,急切地詢問醫生可能的嚴重後果,結果醫生竟然冷冷地回覆她:「一隻眼睛看不見,還有一隻。」

 

後來經過腦部篩檢,證實為虛驚一場。事後朋友十分感慨,就醫過程宛如待宰羔羊。朋友的例子似乎是許多人的共同經驗,醫療領域的知識門檻高,醫生地宣告就像聖旨,即便心中惶恐不安,也只能無可奈何地順服高不可攀的專業。

 

關於醫療業是否適用服務業標準,一直存在著兩極化的主張。然而,許多病患所期待的並非尊榮週到的服務,而是平等尊重的對待。當醫師把病患視為一個「個體」,而非「個案」(Ben-Sira, 1980),眼前的病人不只是呈現病理的軀體,更是有思有感的真人,有了這層認知,醫病關係才有信賴的基礎。

 

隨著社會變化,越來越多人開始注重醫病溝通,特別是老人養護、醫療美容和健康檢查領域,醫病關係更趨向為互信的平等模式。信賴需要良好溝通的餵養,如何透過良性互動,作出雙方都同意的正確醫療決策。面對病患的心理期待,醫療從業人員可採取以下更為「柔性」的服務溝通方法 :

 

  • 以「生活用語」結合「醫療用語」
    醫療用語建構在專業知識和臨床經驗上,但病患並不熟悉這套語言。Mishler(1995)指出醫病互動時,往往發現醫師和病患是使用不同的聲音在說話,「醫學的聲音」和「生活世界的聲音」完全迥異。因此成功的醫病溝通,從醫生願意將醫療用語「翻譯」成生活用語開始,以淺顯的方式讓病患聽懂疾病。如此,不但能縮短專業鴻溝,傳遞病理知識,更能達到彼此互動、有效了解的目的。
     
  • 建立「情感性關係」取代「工具性關係」
    工具性言詞包含診斷、諮商、檢查、副作用等治療與檢查資訊,偏向認知;情感性言詞則帶有鼓勵、關懷、信心、令人放鬆的感受,再加上對病患介紹自己、稱呼病患名字、適當碰觸等行為。「情感性表達」可以建立真誠的人際互動,讓診療不僅只於診間裡的萍水相逢。事實上病患選擇醫師除了考慮其專業經驗,更會考慮在看病時的「感受」。
     
  • 關注「非口語表達」勝於「口語表達」
    情感性的互動無法完全以口語的方式來表達,但大部分醫生只習慣用嘴巴說話,忽略了互動中的情緒來源,包含說話時的語調、眼神、姿勢、乃至於外表等。當病患的害怕、焦慮、不安伴隨疾病而來,醫生的言行舉止都會成為病患搜尋的敏感線索。調查顯示女性醫師通常能傳達更多的關切溫暖,這或許與女性天生的情感基因有關。
     
  • 注重病患的隱私界線
    當病患脫下衣物接受檢查或配合治療,「心裡的位階」將會降到低谷。這時候必須充分考慮談話的隱密性,引導時以眼神和表情示意同理,就能夠給予病患極大的安撫。病患不只會感謝你的付出,更能提升正向美好的醫病關係。
     

 
近年來「以病患為中心」的溝通方式,提升了病患在醫病關係中的高度與份量。或許,「有感」比「有力」更受人託付。除了專業執行,更要以有感的溝通改變傳統醫療模式,由心出發,將角色轉換為一位可親的專業者。情感性關係的開創、非語言表達的精熟,都能造就病患「個體感」的深度經驗,使診療室不再冰冷,良好的醫病關係也將打造出廣傳業界的信任口碑。

作者簡介

夏知允

Perfect Image陳麗卿形象管理學院 資深講師/教育長,長期耕耘高端服務培訓領域,企業訓練暨演講超過千場,橫跨食衣住行各大產業。企業內部評比最受歡迎的教育訓練講師,曾任職HP 、IBM,擁有十年品牌行銷經驗。上海復旦大學eMBA 、國立台灣大學eMBA 雙碩士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