fbpx

形象好文

回答問題要看提問者嗎?

鴻海董事長郭台銘4月16日參加印太安全對話研討會,會後對於在台上的蕭美琴立委回答問題時「看都不看我一眼」表達不滿。

而蕭立委事後也透過臉書發文表示,因她認為研討會的目的是要與全場觀眾對話,才沒有把目光集中在郭台銘身上,並且台上燈光很亮,其實看不太到郭董所在的那一區,沒有要冒犯任何人的意思。

有趣的是,新聞下的留言眾說紛紜,有人說:「不是一對一會談,當然不需要看著對方」;也有人堅持「回答問題沒有看對方,就是不禮貌、不尊重」。

「到底回答問題時,要不要看著提問者?」這相信是很多人在會議、簡報、研討會,甚至朋友聚會中常碰到的狀況。就讓我們藉著此次新聞事件,一起來探討。

台上回答問題的眼神關鍵:始於提問者、終於提問者

在討論要不要看提問者之前,不妨先思考:為什麼對方說話時不看自己,會產生不愉快、不被尊重的感覺?我想是因為,雙眼是溝通的重要管道,當對方說話卻和自己沒有眼神接觸時,我們會覺得這個人無意與自己交流,或只是在說、而不是在溝通。

因此,當你在台上回答問題時從頭到尾都將眼神望向全場觀眾,而沒有看提問者,那麼提問者會產生「被忽略、不被尊重」的感受,並不禁心想:明明是我在問你問題,你應該是回答我,而不是回答其他沒問這個問題的聽眾,不是嗎?

相反地,如果你回答問題時從頭到尾都只注視著提問者,而未看其他觀眾,就很像是把其他觀眾排除在外,有如在群組對話中「另開了一個視窗」,其他觀眾很快就會覺得此問題與自已無關,而失去興趣與專注力。

身為台上的講者,眼神到底要看哪裡才是正解?答案是「有始有終」:眼神始於提問者,中間眼神去觀眾席旅行一圈、關注一下其他觀眾,最後眼神再回到提問者身上。

如果說提問者拋出問題,就像拋出一顆球,那麼你的眼神接觸,就像是清楚地告訴他「你發的球,我接到了」。而在你將眼神投向觀眾時,就如同把球帶到觀眾中間走一遭,讓大家共享此問題與你的見解之後,也要再把眼神帶回提問者身上,把球交回到他的手中,給他的問題一個交代。

就拿這次的事件主角來當例子吧:假設郭董提了一個問題,這時台上的蕭立委可以看著郭董開啟回答,大約講了幾句話之後,就可以將眼神轉向全場觀眾,到了結尾的幾句話,再回到郭董的身上。

至於當天舞台燈光強烈刺眼的問題,也是在台上的人常會遇到的狀況。其實解法很簡單,當你因燈光強烈看不清台下提問者的身影時,也千萬不要就此不看,而應該看著該位提問者的「區域」,這樣就能讓提問的觀眾感受到「被關注到了」。

我們經常覺得,溝通靠的只是口中所說的語言,卻忘了其實全身都是溝通的媒介,而眼神,正是其中至關重要的溝通媒介。如果你期許自己成為一位溝通高手,千萬不要讓你的溝通僅僅停留在語言,而未讓你的肢體動作、你的眼神助你一臂之力!

作者簡介

陳麗卿

【Perfect Image陳麗卿形象管理學院】創辦人,創造一系列科學化、系統化的形象教學體系,知名課程【衣Q寶典®】幫助上萬名職場工作者打造成功形象,進而展現實力、贏得先機。 至今已引領團隊協助上千家企業整合員工形象,如台灣高鐵、LEXUS凌志、國泰世華銀行、宏達電子、中國美的集團等, 2004年獲中國婦聯頒發【中國百名傑出女企業家】。 著有《成功禮儀》、《女人,妳的名字叫美麗》、《男人,展現你的成功有型》、《穿對更成功》、《衣櫥減法》、《衣櫥加法》、《魅力領導學》等32本形象管理專業書籍,是亞洲形象管理界著作最豐的作家。